来源:
雄安发布

道德学问高天下!雄安这位鸿儒备受世人推崇

2018-10-04 20:21:12 来源: 雄安发布

  编者按

  雄安之美,首在历史人文,厚重壮烈,可歌可泣。容城三贤至今闪耀着道德的光芒,雁翎队大抬杆痛击日寇……雄安儿女对家国对社会的情怀和对苍生万物的大爱,在历史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在文化长河里激起了美丽的浪花,生动地诠释着雄安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壮士之举,值得敬仰;壮美之地,值得期许。这个国庆假期,就让我们走进雄安厚重的历史人文吧!

  远有“范阳三杰”,近有“容城三贤”。除了“北方孔子”孙奇逢、明代第一言官杨继盛,当然,不应该被忘记的还有元代理学家刘因。

  刘因是“元初三大儒”之一,其父刘述乃容城饱学之士。刘因深受儒家士节精神影响,少年胸怀大志。青年时代刘因抱着积极入世的心态,最终在理学、文学、史学等方面成绩斐然。

身为布衣,抱负不凡

刘因画像。

  刘因(1249—1293),号静修,元代著名诗人、理学家。

  他出生于容城沟市村,因出生时其父梦见白马载小儿奔家来,故名梦骥,后改名因。

  刘因少年时即抱负不凡:学孔孟做圣人;要做与鲍照、谢灵运、曹植和刘桢并驾齐驱的文学家;诗赋要同苏武、李陵、班固、司马相如、王勃、李白相颉颃。

  他以天下为己任,说:“头上无绳系白日,胸中有石补青天。”……

  然而,元初没有科举,知识分子无法进入仕途。刘因身为布衣,虽抱负不凡,但建功立业实难。

  明朝时,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以祀。且不论刘因的著作之丰——《四书集义精要》《易系词说》收入《四库全书》,单看刘因的那些名诗警句,便可一窥这位雄安名士的才情、抱负与胸襟。

  早年,他在《秋夕感怀》诗中说 :“整顿乾坤了,千古功名立。”中年,他感叹“头上无绳系白日,胸中有石补青天”(《除夕》)。老来,他讥讽丧尽廉耻的追逐名利之辈 :

拟古

多少白面郎,屈节慕身肥。

奴颜与婢膝,附势同奔驰。

吮痈与舐痔,百媚无不为。

丈夫宁饿死,岂无需口斯。

鸿鹄凌云志,燕雀安能知。

二禽登寥廓,尺口笑藩篱。

世态尽伥鬼,吾将谁与归。

白沟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从中能读出一代知识分子面对宋辽界河发自肺腑的悲命忧情。

  他何以感叹“澶渊之盟”的可笑悲剧?何以惋惜宋王朝的南迁?这莫不与其经历的沧桑乱世和不变的家国情怀息息相关。

隐居授徒,半生留在三台

《静修书院记》书影。

  刘因不苟合、不妄交,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他尽管只活了四十四岁,但在其不长的生命历程中,却把半生的时间留在了三台。

  刘因在三台镇隐居授徒,一待就是二十五个春秋。他自编教材,见解独到,将理学贯穿于教学之中,讲究师道尊严。他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有所成就。

  刘因名声日隆。经过保定的朝中公卿官员,均慕名登门拜访。

  乾隆《新安县志》中,大学士危素在《静修书院记》中写道 :“保定刘先生以道德学问高天下,既没之七年,新安县三台乡作专祠以祀之。并立孔子庙与明伦堂。诸生斋室,皇庆元年间朝廷赐额曰‘静修书院’。”静修书院古今闻名,并历代多次修葺,备受文人墨客景仰。历代文人墨客吟唱静修书院,发思古幽情,表达殷殷的期望和追随之意。特别是明代礼部尚书刘恺,告老还乡后所写“我生愧在三台里,谁为先生步后尘”二句,深切抒发了对静修先生的追思和反思;张寅的“纲常有赖三台地,华夏能开一脉天”,更是对静修书院的高度推崇和企盼。

  刘因去世二十年后,被朝廷追认为翰林学士,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

刘因墓成容城八景之一

  《容城县志》记载,容城古八景为“古城春意”“易水秋声”“玉井甘泉”“白沟晓渡”“贤冢洄澜”“忠祠松雪”“古篆摇风”“白塔鸦鸣”。“贤冢洄澜”景观说的就是“容城三贤”之一、元初著名学者刘因之墓。

  相传,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 年),刘因去世后葬于此地。有一年,容城洪水暴发,四处泛滥,周边田地、村庄都被淹没,大片屋舍垮塌,唯独一代鸿儒刘因的墓没有被冲毁。当地人感到很惊奇,认为是上苍庇佑,并传为佳话。《容城县志》是这样记载的 :“刘静修先生墓,在拒马河南岸。河水冲决,地多圮坏,独此三面,萦洄无虞。”

责任编辑: 张晓艳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965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