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雄安之美,首在历史人文,厚重壮烈,可歌可泣。容城三贤至今闪耀着道德的光芒,雁翎队大抬杆痛击日寇……雄安儿女对家国对社会的情怀和对苍生万物的大爱,在历史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在文化长河里激起了美丽的浪花,生动地诠释着雄安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壮士之举,值得敬仰;壮美之地,值得期许。这个国庆假期,就让我们走进雄安厚重的历史人文吧!
孙奇逢,被后人称作“北方孔子”,也叫“孙征君”。皇帝的征召令在这位老先生的眼里就像王权的遮羞布,面对十几次的征召,孙奇逢不为所动,哪怕是在穷乡僻壤以挖野菜充饥的艰苦岁月,哪怕是国子监祭酒的高位虚席。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眼底看惯沧海桑田,孙奇逢是大丈夫自风流。
孙奇逢其人
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一字钟元,直隶容城人,明末清初理学大家,与黄宗羲、李颙齐名,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晚年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孙奇逢中举,后因父母接连去世,在乡庐墓六年,为父母守孝。其间,他刻苦读书,经、史、子、集广为涉猎,并多与贤友切磋论学。有一次,孙奇逢遇到了乡贤杨继盛的儿子,此时有人问他 :假若有一天敌兵把你包围在城里,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你怎么办?孙奇逢回答 :效死勿去!
指挥容城保卫战
更值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敬佩的是,孙奇逢绝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他读书经世致用,敢于担当。东林党干将左光斗、杨涟等被捕入狱,多少人避之唯恐不及,孙奇逢却积极联络各方志士施以援手。他的家成了救援联络处,难友亲友来来往往,孙奇逢毫不惧怕阉党魏忠贤的凶焰。他还运作手握兵权的好友、“范阳三杰”之一的孙承宗进京“兵谏”,威慑魏忠贤之流。
明代末叶,崇祯九年至十四年(1636—1641年),清军在多尔衮、阿济格等一干生猛亲王的率领下,多次绕道长城袭扰北直隶。那些饱食终日的明朝文官武将们要么避战求和,要么三十六计走为上。更有甚者,有的武将畏敌如鼠,在清兵退却后,自知罪责难逃,每日服大黄以求速泻而死。反倒是被后人称为“范阳三杰”的儒生孙奇逢、孙承宗、鹿善继,婴城固守,不惜捐躯成仁。其中,鹿善继虽无守城之责,但自蹈死地,城破而亡。曾两任蓟巡督师的大学士孙承宗一家数十口死于守护家乡的城池之役。有后人赞之曰: “两度督师,何惧体衰年迈 ;一朝赴死,任凭发白血红。”
在这些保卫家乡的战役中,唯有孙奇逢指挥的容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清兵久攻容城县不下,无奈退去。
一介书生,凭着自己的心智和奇谋,凭着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作用。
孙奇逢,雄安人民心中永远的星宿,让雄安地区的思想文脉充斥着朴厚敦信、英勇无畏、高洁超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