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容城籍作家李素荣。王渊 摄
日前,雄安新区众多文学爱好者参加了容城县作家协会举办的长篇小说《李子花开》作者李素荣的读者见面会。
李素荣是容城县大河镇张市村人,现居上海,已发表百余篇诗歌、散文。《李子花开》是作者的首部长篇小说,作品以雄安新区白洋淀畔的传奇故事为背景,传播雄安文化、讲好雄安故事。为此,记者采访了作家李素荣。
记者:你是在何种背景下,创作长篇小说《李子花开》的?
李素荣:容城县是我生长的地方,有抹不掉的记忆,更有不能忘却的亲情、友情。我也曾用诗词、散文展示这里淳朴而善良的人们;也曾用画卷描摹那静美的水乡,但仍觉不能穷尽这燕赵大地人文之美,尤其是不能表达出对雄安新区美好未来的期待。
白洋淀秀美的风光乃至传奇故事是我生活中的别样色彩。曾感叹于童年时母亲讲的那个白洋淀水乡的故事——一个勤劳且为国家勇于付出的百姓人家。那个故事可能平常,然而正是这千千万万平常人家的真与善的人生经历,铸就出燕赵大地独特的美。于是,萌生了要以小说的形式把家乡的一切记录下来,选取一个家族的变迁来作为小说的素材,并作为一个独特的礼物留给自己,也留给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因为是通过一个李氏家族的风云变幻来展示,于是就有了——《李子花开》的故事。我希望读者能通过小说了解燕赵大地,体会白洋淀的风土人情。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也期待通过《李子花开》,使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雄安文化。
记者:请介绍一下《李子花开》的故事概要。
李素荣:今年6月份,我的第一部新书《李子花开》,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时间跨越百年,描写了白洋淀畔李氏家族从1917年起至2017年几代人跌宕起伏的命运,映射出燕赵大地上人们勤劳善良的美好品德,以及守望乡土的艰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执着。
书中以白洋淀畔李庄的大户李谦老爷的家族故事展开,描写了家族几代人的人生、爱情以及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下的挣扎、沉浮而最终获得了幸福。小说以李谦老爷三房太太中,大太太的孙子力夫及未婚妻徐曼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上海护士徐曼与白洋淀小伙子力夫的相恋故事,以及在力夫因为保护共产党人而死去后,徐曼离开上海来到白洋淀,和未婚夫的家族里一些成员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事;同时,展示了李氏家族中莲珠嫂子的泥土也开花,李云的爱心放送及李菡对新世纪生命的解读,由此展现了中国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记者:请谈谈你的创作历程和感想。
李素荣:小说是从2016年秋天开始着手的,构思、材料收集、整合到写作,最后到出版,历时近两年时光。由于小说跨度时间长达百年,在取材上着实花费了不少工夫,且时间、历史事件及人物的对接都很繁琐。
在写作过程中,每当遇到不能顺畅的书写之时,是一个作者最最彷徨的时刻,每到这时,我会不停地播放音乐,让旋律与舞步叩开思绪的闸门,而在写作顺畅之时,又会通宵不眠。
写作是辛苦的,但也同时伴以快乐,每每想到读者通过《李子花开》可以更多的了解燕赵的人文之美、景色之美,以及雄安的习俗特色,备感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全书描绘了白洋淀的风土人情,以及燕赵大地民间的习俗,具有较为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特征。
记者:今后你的创作是否还与雄安新区有关?
李素荣:当然,家乡是我灵感创作的源泉,人文之美、自然之美所涵盖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论是古迹的传说,还是身边景致的美轮美奂;不论是普通百姓的笑靥与泪滴,还是贤士所传承的精神,无不激励着我、触动着我去讴歌、去展示……如今,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美好画卷正在向世人徐徐展开,我会不遗余力地继续创作好以雄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展示雄安文化、讲好雄安故事。
记者:你如何理解“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的理念?
李素荣:文化传承对雄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铭记历史,记住乡愁。
三县人民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化:淀泊风光美丽、人们勤劳勇敢、宋辽古栈道演绎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明月禅寺千年古柏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传承传统文化和极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晾马台的由来、白洋淀明珠神话的传说、杨继胜的铮铮铁骨,从口头传说到文字记载的历史,那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雄安人。其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早已融进雄安人的血脉里,形成了一种行动自觉,这必将为雄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记者:你对雄安新区的未来有何期待?
李素荣:《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一公布即引起万众瞩目。这张规划“未来之城”的宏伟蓝图,描绘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凸显着“雄安模式”的精髓。未来的雄安新区将再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其独特——就像我书中诗文所写“在地球上独美的小花”;其领先——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经济基础,势必呈现出新时代的航标;其传承——传承传统文化,使雄安更美,且独具魅力,将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文化底蕴、增强自信心,从而推动雄安新区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记者 王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