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系列广播剧第79期:这位“渔民诗人”作诗成瘾了

2018-08-24 10:41:36 来源: 新华网

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

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大家好,欢迎收听系列广播剧白洋淀故事第79期。白洋淀的传说和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位写诗上了瘾的“渔民诗人”李永鸿。

  “晓迎红日出,暮载锦鳞归”是白洋淀渔民生活的生动写照,纵横交错的水网和肥美鲜嫩的鱼儿养育着这里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当地渔民创作了大量诗歌来歌颂幸福生活,表达他们对白洋淀的深厚感情。

  上世纪50年代初,安新县赵北口镇李庄子村就出现了一个写诗上了瘾的“渔民诗人”李永鸿。他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又略带几分风趣,有着浓浓的白洋淀水乡味儿。“大河小河湾套湾,单桨难摇打鱼船”“渔家出了英雄女,河北水乡顶天立”……提起李永鸿的名篇,当地很多诗人、作家都能随口来两句。

白洋淀水乡文化培养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渔民诗人。

  在当地,他可算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那么问题来了,一位祖上三代不认字,以打鱼为生的渔民,怎么就开始写诗了呢?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李永鸿自幼喜欢唱民歌小调,打鱼劳作又让他学会唱一些渔民调子,这些水乡民间文化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进入夜校读书后,天资聪明的李永鸿很快就学会了几百个字。上课前,他总喜欢编上几句快板为大家演唱。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无论下淀打鱼还是去村里开会,他都随身携带着快板、小喇叭筒、小本子、铅笔头。看到新鲜事儿,他就记下来,编成顺口溜和快板。

“渔民诗人”李永鸿的作品有着浓浓的白洋淀水乡味儿。

  据说那段时间,他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推敲几句诗能熬上大半宿。有时灵感来了,正吃着饭呢,放下碗筷,手就开始做打竹板儿的动作,嘴中还念念有词,家里人都说他“着了魔”。

  在白洋淀边或打鱼归来时,他都会有感而发、即兴创作。渐渐地,他的诗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渔民诗人”的名号也越叫越响。1961年,他被誉为“白洋淀上三只鹰”之一,他创作的《白洋淀渔歌》还受到了郭沫若的盛赞,可谓是淀区民歌的代表之作了。

夜幕降临时的白洋淀码头。

  在白洋淀,水的灵动和芦苇草的坚韧培养出了渔民诗人,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又何尝没有给白洋淀增添一丝浪漫与柔情呢。

  下期预告

  作为最古老的美术工艺品之一,黑陶的历史可谓久远。它诞生于新石器时期,至今已有七千多年。“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说的就是黑陶。下期的系列广播剧《白洋淀故事》,带您了解带有古拙之美的艺术品——雄州黑陶。

  关于广播剧《白洋淀故事》

  白洋淀是河北名片之一,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自古以来,发生在白洋淀的传说故事很多,而且非常精彩。新华网、新华社河北分社、河北省网信办、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推出系列广播剧《白洋淀故事》,以广播和漫画的形式,带您穿越美丽神秘的白洋淀,领略魅力燕赵。

  好故事仍在继续,敬请收听!

责任编辑: 王晓雨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939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