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作为群众高度关切的公共服务之一,是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保障,是增强新区承载力、聚集力和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如何改变雄安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基础教育短板,雄安新区正在不停地探索。
低起点:最多的一个班有97名学生
“学校的微机还是陈旧的台式老机器,学生们到初三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的操场一直没硬化,刮风的时候黄土飞扬,一下雨体育就得停课。”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前身为安新二中)教学副校长朱金长自曝家底,讲述起学校的情况时颇为无奈。
除了硬件,班容量大、师资力量薄弱也让朱校长非常头疼:“最多的一个班有97名学生,80多名学生的班级很普遍,大班额教育只能让孩子齐刷刷地成长,有特长的很难照顾到。”朱金长坦言,整个安新县就2所高中,大班额实属无奈。
有着30多年教龄的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张文峰,目前被抽调到雄县第二小学担任执行校长。“来到雄安后很吃惊,学校有4000多名学生,却只有1名体育老师,师资严重不够。”张文峰说,与北京学校相比,这里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差距都比较大。
雄县教育局局长赵勇鸿说,雄县存在一定比例的代课教师,农村学校比例更大,教师每月工资只有1000余元,幸福感、获得感比较低,稍微有点诱惑就走了。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德育副校长栗克庄表示,教育基础薄弱造成了大量优质生源外流,该校高一1个班入学时招了90人,但到高三就只剩60人,安新县一些尖子生从小学就去周边衡水等地读书去了。
高定位:创造教育的“雄安质量”
雄安新区是创新之城、未来之城。为提升新区教育水平,去年年底,雄安新区制定了雄安新区“千年大计、教育先行”三年提升计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学校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仪器装备、图书设备等全面达到或高于国家办学标准,教师队伍专业总体水平达到全省一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全面发展取得重要成果。
如今的雄安,来自京津冀的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京籍”学校、教师正在这里扎根。
北京市六一幼儿园、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分别与雄安新区雄县幼儿园、雄县第二小学、容城小学、安新二中开展教育援助办学。另外,北京还将以“交钥匙”工程的方式帮助雄安新区新建3所学校。
在师资方面,北京的教师正走进雄安,雄安的教师也去北京学习。
中关村三小派驻了10多名学科带头老师来到雄安校区,同时帮助雄安校区成立了校园足球队和篮球队;在这个暑期,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的18名老师将去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充电学习。
“北京来的老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能收获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大队辅导员张新宇说。家长的感触同样很深,该校学生家长李燕君表示,这一段时间,北京的老师过来给孩子们讲课,我能感觉到孩子心理明显发生变化,他比以前开朗了,会主动与我沟通。
“京牌教育”落地雄安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北京部分学校向雄安集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加强顶层设计,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免出现水土不服。
张文峰表示,北京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而河北更重视应试能力。“北京会在国家基础课程以外给学生们搞一些课外活动,雄安有家长就会觉得搞这么多活动,是否影响孩子学习?”
遭遇义务教育属地管理制度的挑战。有老师反映,京津冀三地无论是教材、还是考试、录取比例都不一样,孩子们参加的是河北高考,以后是以北京的教材还是以河北的教材为准?老师们拿不准,心里没底,更没法教。张文峰表示,新区也有北京学校学习的地方,如教师对孩子那种朴素的爱,学生基础课程更扎实等。
专家建议,可由教育部牵头、相关部委和京津冀省级政府建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从教育布局到教育人才,从教育设施到教育投入,从教育体系到教育质量,加强顶层设计,让雄安新区教育真正具有国际风范、中国特色;统筹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中高考制度改革,开展地方高校招生协作,增加京津地方高校面向河北省尤其是雄安新区和一些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半月谈记者 高博 秦婧 许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