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久前,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组织的“雄安新区教学实践团”师生,在雄安新区进行《融合传播教育背景下的新闻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期间,清华师生走访了雄安千年秀林、白洋淀、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和雄安新区有关部门,形成《清华学子看雄安》专题。专题以当代大学生自己的视觉观察雄安、感受雄安、寄望雄安。今天起,本网将陆续刊发这组报道。
华北平原的六月,还不是流金铄石的三伏天。偶尔有风,惹得秀林里初成的树木抖擞了叶子,簌簌然地,很是精神。
雄安自古便是广漠之地,太行山下,拒马河畔,连带着一圈地名,都浸透了漫漫的黄沙气。在被划为新区之前,它和“浩渺”二字结了亘古的难解之缘,从来都是辽远而苍茫的一片土地。春林冬松的葱郁景象,只会生在南国,在这里,却是永远见不到的。
而如今,这段弥漫着黄沙的历史,到底是要被这片秀林终结了。
离秀林还远的时候,从车窗外看出去,便能看到一小团绿。簇拥的,蓬勃的,好看得几乎有些扎眼。
想来这便是秀林了——之所以称之为“秀林”,这一片林子自然是秀气的。毕竟是黄土中的一抹绿,但这秀气又不同于江南林子的柔和婉转,还有几分一枝独秀的青春之气。要是细瞧了,便能见着那团绿在风中鼓胀,像是酝酿着满腔的斗志。
下了车,走进林中小道,两旁的树木就此现出全貌:不算参天,树顶却是尖尖的,树身上没有岔出的旁枝,一门心思地往上长,势头很是喜人。
引路的张经理——他与这片林子已然相伴许久——解释说,借着树苗的顶端优势,剪去冗余的枝干,树才能专心地拔高,长出疏朗的高冠。说起这片树苗,张经理看起来很是自豪,介绍着它们的前世今生,兴致颇高。
“每棵树身上都挂着二维码!你扫一扫,就能知道它叫什么,从哪儿来,以后会长成什么模样……而且它们都是原生冠苗,从各地千挑万选筛来的!”张经理不停抹着脑门上的汗,却丝毫不显疲态,沿路滔滔不绝,“原生冠苗呢,就是符合树木自然生长状态的苗,没经过人工修剪的。因为秀林要达到一种‘近自然’的境界,生态优先嘛,自然为美。”
所谓“生态优先”,不仅是秀林自身的风韵,更是雄安理念在这片林子上的映射。只有生态先行,才能为城市的后续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金山银山要以绿水青山为底蕴,富国之梦才有根骨。“这片林子不是要做成钢筋水泥丛里的点缀。”张经理如是说,“而是要做成‘新区的底色’。我们并非在城市中建造森林,而是在森林中建造城市!”
张经理在谈起未来的造林规模时,显然很有信心,“新区未来的绿地覆盖要达到40%,仅仅几个月的工夫,秀林已经走到了11%……许多的造林项目正在筹建,势头一定会越来越好,秀林是,雄安也是。”(作者吕苏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