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铭记光辉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跟着老电影去旅行”探访红色记忆

2018-07-17 11:13:39 来源: 河北日报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内景。

《地道战》中古槐和大钟。

  《红旗谱》《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一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电影和红色景区,让古城保定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迹。为庆祝保定胜利解放七十周年,“跟着老电影去旅行”活动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由中共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保定市委宣传部、保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保定分社、河北新闻网共同承办,依托保定丰厚的红色电影和红色景区资源,重温红色经典,感受沧桑巨变,唱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主题。

  英模人物、红色景区讲解员、优秀大学生和京津冀旅行商代表作为特邀体验师,与京津冀主流媒体、重点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人士一起,实地探访体验老电影拍摄地,感受红色景区的魅力……

  城南庄:“华北延安”

  黄土岭上“名将之花”凋零,白洋淀中雁翎英雄驰骋,气壮山河的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这些都是当年发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传奇故事。而“导演”了这部气势磅礴的历史大剧中的晋察冀军区、晋察冀边区政府,其驻地坐落在太行山里的那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阜平城南庄。这里,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称——“华北延安”。

  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西柏坡从城南庄起步,民族危急关头,一支3000人的八路军队伍,穿越崇山峻岭挺进到晋察冀交界的地方。1938年1月14日,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巍然挺立在敌后,成为华北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此地建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等同志以阜平为起点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被毛主席誉为“模范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春,毛主席率中共中央机关来到阜平县,在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召开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确定了“三大战役”战略构想,发表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第一次具体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晋察冀边区崭新的民主制度及完备的建制为新中国的成立积累了宝贵经验,被誉为“新中国的雏形”。

  荡涤沧桑岁月,战火硝烟已尽。这里的人们对这片热土仍然寄托着深厚情感。“元帅街”“将军路”“抗战路”和“解放路”,走在城南庄的街头,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

  历史无声,岁月有言,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教育激励后人。1972年,阜平县委、县政府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毛主席居住工作过的地方建起了城南庄革命纪念馆,1974年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这里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在城南庄革命纪念馆的基础上建成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分为展览区、室外雕塑区和后山旧址区。展览馆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广场占地6300平方米,中间放置自然卧石,上有毛主席的亲笔题词“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展厅面积1700平方米,馆内运用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物以及先进的声、光、电、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了晋察冀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创下的光辉业绩。

  “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我们老区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阜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明介绍,下一步纪念馆将继续进行提档升级,充分发挥“跟着老电影去旅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重要的点位作用,开展有声有色的学习教育活动,同时,打造优质讲解员团队,通过聘请专家授课、馆际交流学习、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不断提升讲解员综合讲解服务水平,提升纪念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国际主义精神

  1939年,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后被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本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历史图片300余幅,实物近百件。有白求恩当年用过的手术器械、消毒锅、毛油灯;有柯棣华当年使用过的医药箱、医疗用品;有柯棣华之子小印华随他母亲郭庆兰去印度访问时,印度总理尼赫鲁赠送的礼品;有柯棣华的房东赵秋珍大娘捐赠的当年柯棣华用过的物品等。这些文物和展品,完整地记录了这两位国际主义战士光辉的生命轨迹。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于1986年11月建成,位于保定市唐县县城以北的钟鸣山下。这座纪念馆是由纪念堂、白求恩生平事迹陈列馆、柯棣华生平事迹陈列馆等组成。建筑群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整个建筑以它宏伟的气势、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列入德国法兰克福《世界工艺美术大辞典》。馆内展出的珍品把两位国际主义战士为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而无私奉献、光辉战斗一生的缩影留在中国,留在他们曾经战斗、工作、生活的地方。他们对工作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热忱,他们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

  来自网易河北的汤雨说:“来到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不仅仅是对馆内的物品做一个了解,更深层的意义是怎样做人的一个启示。”

  漫步蜿蜒而上的甬道,似乎走在白求恩和柯棣华同志曾经走过的路上,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已化作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不朽的光辉。

  狼牙山:悲壮的动人一幕

  夏季的狼牙山,满眼是山花争艳,遍山碧绿。山风凉爽,不知盛暑。这是一座美丽的山,奇峰林立、峥嵘险峻,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就以“狼山竞秀”成为当时燕国十景之一。然而,让它名扬天下的,却是抗日战争时期5位年轻战士的纵身一跃……

  “棋盘陀,山崖高,壮士的血花红;勇敢的八路军,五个好英雄……”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展示了5位勇士的英雄事迹,他们纵身一跃,定格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一幕,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动人事迹后来走上荧屏,进入小学课本,激发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更成为连队官兵不断取得胜利、不断取得成绩的力量源泉。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半个多世纪以来,狼牙山五壮士热爱祖国、坚强不屈、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激励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馆长李芳介绍说,五勇士完全有生的希望,他们可以尾随大部队边打边撤,这连绵的群山也为他们提供了可藏身之地,而他们却为了掩护大部队的安全转移,主动选择了牺牲,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为了更好地展示、传承烈士精神,狼牙山景区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旅游环境来提高狼牙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且通过山上山下互动,拓展产业链条,狼牙山景区实现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而今,已有几十个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蓝天、远山、灰瓦青砖的民居,宽阔干净平坦的街道,统一设计的“满家乐”广告牌……这些使易县充满着古朴自然的韵味。

  景区内有五勇士纪念塔、五勇士陈列馆等红色地标建筑供游客缅怀先烈,回顾抗战历史,又有滑雪场、牡丹园、龙门欢乐世界等多样娱乐项目,除此之外,景区周边花田已达1.1万亩,游客还能参与制作鲜花饼、玫瑰精油。随着景区业态丰富,产业链延伸,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村民返村,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白洋淀:来无影去无踪的神兵

  6月的白洋淀,芦苇茂盛,荷花盛开,碧波荡漾,一派生机勃勃。游船前行,淀上的飞鸟、周边的芦苇、波光的水面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除了美景,白洋淀还有家喻户晓的红色故事,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

  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地区,活跃着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由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200多人,雁翎队常常是驾着小船,用打野鸭子、打大雁的火枪和大抬杆消灭了大量日本鬼子,切断了敌人的水上运输线。他们除汉奸、端岗楼、打伏击,智取十方院岗楼、夜袭大淀头岗楼、巧用矛盾端岗楼等对日抗战的英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馆长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雁翎队利用有利的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与敌人展开了机智灵活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雁翎队”因此闻名中外。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以抗战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穆青的《雁翎队》,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李永鸿的《红菱传》等,诞生了中国文坛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绚丽奇特的景观。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就位于安新县白洋淀文化苑景区内,建筑面积2566平方米,设18个主题展厅,展出雁翎队革命斗争史的珍贵历史图片450多幅,实物320多件。勤奋坚韧是白洋淀精神的特征,它概括了白洋淀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厚德包容是白洋淀精神的核心,它揭示了白洋淀人民淳朴善良的优良品质。英雄的雁翎队在抗日战争中诞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壮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力量。雁翎队的感人事迹和不畏强暴、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洋淀儿女。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的雁翎队,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雁翎精神将世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为白洋淀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自凤凰网的记者司思说,到实地感受当年英雄们在何种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斗争,他们那种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依然有很深的意义。当年扛枪打鬼子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现在重新认识历史、感悟历史,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一种必须。革命精神对个人的鼓舞、对社会的凝聚永不会过时。

  如今的白洋淀出行将更加便捷,建筑特色将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将进一步弘扬,真正形成白洋淀“天蓝、水清、苇绿、荷红、村美、人幸福”的北国水乡风韵,使“华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冉庄地道战遗址:神兵天降

  冉庄是冀中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那古朴宁静的村道、陈旧斑驳的石碾,那无言伫立的古槐,还有那隐于房根墙角的枪眼工事、临街墙上的大幅抗日标语,都在默默诉说着这个普通村庄、在那个峥嵘岁月里的战斗传奇。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此外,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还有向东南通往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长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

  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人们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枪眼。所有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

  冉庄地道工事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敌人火烧冉庄,残杀骨肉同胞的野蛮行径,激起冉庄人民的深仇大恨。就像电影《地道战》中演的一样,敌人凭借优势兵力进入冉庄村后,到处搜寻地道口,一旦找到就会往地道里灌水,或放烟放毒气,各种手段无所不用。

  于是军民的聪明才智也被激发,不断总结作战经验,边战边挖,虚虚实实,精心设计了各种各样构思精巧的地道口和作战工事。如针对敌军灌水,双层地道被群众开发出来,下面一层与水井连通,敌人灌进来的水可通过下层地道流回水井。

  敌人残酷的手段均被冉庄抗日军民一一巧妙化解。战斗中,常常如神兵天降,敌人常被打得如惊弓之鸟、草木皆兵。

  千年古槐,铮铮大钟,记录着冉庄的烽火年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反蚕食、反扫荡、反封锁”等抗日标语到处清晰可见。来自北方网的记者王萱感慨道,地道战不仅表现出来当时冉庄人抗日的英勇,更有他们在极端艰苦险恶环境下,展现出的高超智慧。

  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打造了城南庄、狼牙山、冉庄地道战遗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同时,将红色旅游与生态休闲游、历史文化游、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扶贫等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出绿色崛起、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给保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保定承载起前所未有的使命和期待。

责任编辑: 张晓艳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22011299148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