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洋淀里打游击 地道里巧击敌 在红色景区变身电影主人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其中大多根据真人故事改编,展现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坚强对外的意志,歌颂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善战,取得丰硕成果,为后人了解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作为多部老电影的拍摄地,河北省保定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红色之城”的美誉,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雁翎队以及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英雄人物谱写了一首首不朽的战歌。
6月28日、29日,记者随“醉美保定·跟着老电影去旅行”精品线路推广活动,实地探访了多部老电影的拍摄地,切身感受保定的魅力。
图为狼牙山。记者王焕 摄
1941年9月,为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在子弹打光后,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宁死不屈,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位于保定市易县的狼牙山就是这一英雄事迹的发生地,也是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拍摄地。狼牙山原名为“郎山”,后来人们见它山峰拔地而起,状似狼牙,就把它称作狼牙山。狼牙山由五陀三十六峰组成,主峰海拔1105米,属太行山脉。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边区的北大门,罗元发、杨成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生活战斗在这里。
图为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内部。记者王焕 摄
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位于狼牙山脚下,占地面积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馆内陈展着历史资料、图片、抗战文物、战斗场景雕塑等。
图为白洋淀水域。记者王焕 摄
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小兵张嘎》,讲述莽撞少年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逃跑被日寇杀害,一心想成为小八路为奶奶报仇。在经历一系列事件之后,张嘎由鲁莽捣蛋的少年成长为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电影《小兵张嘎》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故事的发生地就在雄安新区安新县的白洋淀。白洋淀地区活跃着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由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200多人,雁翎队常常是驾着小船,用打野鸭子、打大雁的火枪和大抬杆消灭了大量日本鬼子,切断了敌人的水上运输线。他们除汉奸、端岗楼、打伏击,智取十方院岗楼、夜袭大淀头岗楼、巧用矛盾端岗楼等对日抗战的英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
图为白洋淀文化苑景区内的嘎子村。记者王焕 摄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以抗战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穆青的《雁翎队》,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李永鸿的《红菱传》等,诞生了中国文坛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绚丽奇特的景观。
位于白洋淀文化苑景区内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建筑面积2566平方米,设18个主题展厅,展出雁翎队革命斗争史的珍贵历史图片450多幅,实物320多件。
图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地道分布示意图。记者王焕 摄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
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地道战》就真实再现了这一独特的作战方式。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此外,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还有向东南通往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长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
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人们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枪眼。所有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
图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地道遗址。记者王焕 摄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以“抗战奇观,地下长城”为主题,以冀中平原地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在抗日斗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为主线,以冉庄地道战为重点,向人们展示了冀中地道战波澜壮阔的斗争史,颂扬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馆内完好地保留了地道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2.26万平方米,拥有传统民居、作战工事、历史建筑近200处,地道近3000米,基本保持了抗战时期的原始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