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还记得电影《赤壁》中的战船吗?是咱雄安造
白洋淀上有这样一个村庄: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这就是造船之乡——马家寨。在这个小村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少年,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无论锛凿斧锯,还是撂线放木,都不在话下。
造船工匠在工作。
关于马家寨,还有一段传说。金朝时期,安新县城叫“渥城”,这里是金章宗爱妃李师儿的家乡,金章宗下旨在这里修建了许多景观和寺庙,魁星阁就是其中之一。阁中魁星的塑像,手握朱砂笔,正对着马家寨的方向。传说魁星是天上点定状元的神,这就预示着马家寨要出状元了。后来,有个大师游至此处,不小心用手把魁星的笔尖捏扁了,这捏扁的笔尖好像一个凿子,马家寨因此就出不了状元了,却出了很多“造船状元”。
马家寨造船具体始于何时,村里的老人说法不一。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宋代杨延昭在这里大造战船,操练水军,马家寨是屯军的水寨,后来军中造船技术流传至民间,造船业便在这里兴起。
电影《赤壁》中马家寨工匠建造的船。
马家寨的造船技艺全国闻名,清代马家寨工匠曾为光绪皇帝建造过龙舟和吊船。北京北海、颐和园里的画舫均出自马家寨工匠之手。电影《赤壁》里的战船、龙船,还有周边省市城市公园以及景区的游船、画舫,大多出自马家寨的能工巧匠之手。
鹰排子、鸭排子、四舱、五舱、画舫、对艚、舿子……在马家寨老船匠的作坊里,我们能看到很多模型。在这里,每一种船都有自己特殊的功用,载客、载货、施肥、收苇子……各式各样的木船,承载着一段段白洋淀的生活故事。
淀上人家的船及其渔具。
马家寨的造船工匠有“三大绝技”:一绝是“量材使用”。马家寨人购置造船的木材,一眼就能看出树木良莠。一看树叶有无焦梢,如有焦梢,便知根部可能腐空;二看“树疤”是干疤还是水疤,干疤无碍,如是水疤则树质有毛病;三看树皮,光润美观,树质就好,如有树龙(即顺树身凸起的条痕)则有裂缝不可用。伐树时随弯取材,绝无浪费。“甩线一手准”是另一绝技。造船工匠们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而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线。“放印子”(即给船打补丁)是马家寨造船工匠的第三个绝技。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规则状态。然后,选合适木料,不量尺寸,凭目测用斧子砍,且一砍便成,一放严丝合缝。这就叫熟能生巧,匠艺精绝。
2009年,马家寨的传统造船技艺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