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传统工艺精品闪耀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
文化运河 魅力燕赵
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新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丙军,在展览现场制作芦苇画。记者 田 恬摄
大运河有着辉煌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八个省市,不仅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方的水路大动脉,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
6月9日至13日,为庆祝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北京举办的“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中,我省非遗代表性项目蔚县剪纸、石影雕、曲阳石雕、易水砚制作技艺、铜胎画珐琅技艺、芦苇画、传统造船技艺等集体亮相。壮美“冀”情、精致“冀”韵、独特“冀”味,吸引了众多来自京津冀的观众。
我省展区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新芦苇画引人注目。作为白洋淀地区安新县的传统手工艺,芦苇画精选白洋淀特种芦苇等材料,经分类、切割、压平、雕刻、编织等多种工序制作而成,画面本色天然,古朴典雅。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丙军坐在小小的工作桌旁,一边制作一边向围观的人们讲解芦苇画的制作流程:“以这幅《大富贵》公鸡为例,制作过程一般需要十几天左右,颜色有深有浅,浅色的一般都是原色,深色的一般都是经过熨烫碳化而成。”
“芦苇秆在一般人眼里可能就是枯柴烂草,从来没想到还可以做出这么精美的东西来。虽然我也是保定人,这却是我第一次看到芦苇画。”在北京生活了将近十年的田女士对展出的芦苇画赞不绝口。
河北展区不仅有精致“冀”韵,其独特“冀”味更是浓烈。“这条生肖龙的手法是阴刻阳刻相结合,阴刻是去线留面,阳刻则是去面留线。”蔚县剪纸传承人高阳向观众展示其娴熟的剪纸技艺。惟妙惟肖的猴子、栩栩如生的舞龙……一方小小的彩纸在剪纸艺人手中上下翻飞,绽放出燕赵风华。如今蔚县剪纸已经成了河北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在岩石上雕刻影像,用金刚石为尖的钢锥在黑色的石板上凿出或白或灰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的小点,一幅太行山水图尽展燕赵之壮美。“完全依靠创作者手腕力度的大小轻重,利用黑白明暗成像原理来形成摄影般的艺术效果,吴桥石影雕画面细腻逼真,令人惊叹。”吴桥石影雕艺术传承人方士英说道,石影雕作品大致分为山水、虫鱼鸟兽、花草及人物肖像,其中人物肖像最能体现创作者的艺术水平。
据介绍,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丰富多样。沿线17个县(市、区)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94项。各类民间社火、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武术、杂技等民间艺术,承载了大运河浓厚的文化气氛。(记者 田 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