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 大美雄安
2017年10月19日,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工作人员正在容城县南阳遗址进行考古挖掘。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内的雕塑。
游船在淀中穿梭。
夕阳下,安新县圈头村的乐手乘船在淀上练习古曲,悠扬的乐声在芦苇荡间久久回荡,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圈头村音乐会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白洋淀远近闻名。
容城县晾马台村的老人讲述晾马台遗址中千年古柏的历史。
白洋淀内的一叶小舟,流转着“北国水乡”的千年美景;雄县留存的一段幽暗古战道,记录下“燕云边防”背后民族融合的历史轨迹;安新圈头村的一曲古乐,回响着“格调高古”的民间文化;容城境内的一座古老书院,传承了以“容城三贤”为代表的“躬行实践、兼容并包”的文化血脉……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一个新的城市要立得住,关键要传承好文脉。《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
雄安处于华北平原中部,历史上是塞外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北上南下交通的重要路径。随着中国古代都城位置的变动,雄安地区先后在河北“燕南赵北”“郡国藩镇”“燕云边防”“畿辅直隶”地理体系中都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不同功能,亦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这样的质素,造就了雄安新区独具特色、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
在白洋淀地区,白洋淀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别具风情的北国水乡民俗文化。淀区渔民在服饰、饮食、出行、民居、婚丧礼仪等方面均与非淀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民俗原生态展现了这一区域劳动人民的卓越文化创造力,极具保护、利用价值。
这样的质素,造就了雄安兼容并包、务实创新的文化特质。
雄安历史上的著名儒者对燕赵文化多有继承并发扬光大,如以刘因、杨继盛、孙奇逢为代表的“容城三贤”,史书将其和“眉山三苏”相提并论,传承着求实力行、以义为利的精神,并称雄安地区“读书有种、道义有流”。
这样的质素,造就了雄安新区情感浓郁、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
雄安新区三县非遗项目共213项,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10个门类。这些非遗项目展现了雄安的多姿多彩,其中有211项呈活态存在。比如古乐,如雄县亚古城古乐、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冀中古笙乐等。这些古乐曲目名称古雅,曲调肃穆,既有宫廷雅乐的端正肃整,又颇富民间曲调大悲大喜感情浓郁的特色,堪称“中国礼乐文化的活化石”。
这样的质素,也造就了雄安人民自古以来“质朴劲勇”的精神气质和“轻生尚义”的家国情怀。
从名臣杨继盛留下“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的诗句,到近代抗战史上《荷花淀》《芦花荡》《风云初记》《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雁翎队》《烈火金刚》等红色文学经典,鲜活的生命现象和坚定不屈的精神生态形成了雄安文艺炫美的河流。
如今,铺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远景“画卷”:
雄安城内,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穿城而过,交汇中心恰如历史的新起点;
西延太行山,东指向渤海,东西轴线串联起一个个特色的城市组团,现代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场馆星罗棋布;
北望潭柘寺、定都峰,南经大溵古淀,南北轴线上历史文化生态设施有序布局,恰如中华文明千年接力。
千年文脉,大美雄安。历史长卷,正接力展开。(记者 袁伟华 贾恒 田明 陈建宇 霍艳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