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安官网5月15日电(记者陈潇、陈嫒嫒)“传统文化进课堂,中华精髓来弘扬。文化大厦根基筑,新区建设创辉煌”。5月15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校区五年级孩子右手拿着木棒,左手持着两片钢板,在王凤仙、邵振清夫妇的指导下,正在练习西河大鼓,为“六一”的表演做准备。
正在练习西河大鼓的孩子们。记者林双川 摄
孩子们练习西河大鼓有半年多,正在慢慢喜欢上这门传统艺术。五年级四班的张钊慧告诉记者,表演的时候,自己情绪特别高涨,心里有什么不高兴的事也抛到九霄云外了。
西河大鼓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西河大鼓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年级四班的牛晨溪说,自己对西河大鼓中的文化很感兴趣,学习大鼓让自己长了很多知识。
王凤仙正在指导孩子们练习西河大鼓。记者林双川 摄
教孩子们唱大鼓的王凤仙、邵振清夫妇,是容城县西河大鼓的非遗传承人。妻子王凤仙唱西河大鼓书,丈夫邵振清在一旁弹三弦伴奏。
“身子要挺直,眼睛要看向观众,注意力集中。”王凤仙在一旁指导着孩子们的表演,眼中仿佛看到了自己40多年前的影子。她说,自己学鼓的时候也就像孩子们这般大。大队里喇叭广播说,县里要办西河大鼓的培训班,自己原本就喜欢唱歌。去了之后,师傅王书祥感觉小姑娘嗓音不错,就把自己留下了。
王凤仙、邵振清夫妇介绍,西河大鼓属于鼓曲类曲种。演员左手持两片钢板,磕打有声,右手以鼓键子击扁鼓,鼓板配合击打,为演唱按节,另有乐手弹三弦为演唱伴奏。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故事。一人说唱,称“单口”;二人合演,称“对口”。伴奏乐器,起初主要是大三弦。后来,有的演出团队为了增加音乐效果,又加了四胡、扬琴、琵琶等。
半年多来,王凤仙、邵振清夫妇除了学生放假,每周会来学校给孩子们义务上两次课。“现在就想收几个徒弟,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也希望把西河大鼓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王凤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