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民日报

成就“雄安质量” 先明确有所不为(一线视角)

2018-04-27 09:15:31 来源: 人民日报

  前几天,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面世,迈出了“千年大计”落实的第一步。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设立的全国性新区,怎么建、建什么,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设立一年来,千年秀林植树过万亩,北京至雄安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接近竣工,经受住炒房、炒地、炒户籍、炒房租等多重考验,雄安新区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象。

  对各方创业志士而言,欣逢新时代,实施新政策,谁都豪情万丈,试图抢抓机遇大显身手。然而,作为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既需要千帆竞发的局面,也需要有的放矢的方向,知道“不做什么”,许多时候与知道“该做什么”同等重要。如今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实施,划定禁区、识别误区、厘清盲区、排除雷区,对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至为关键。

  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首要定位。过去搞开发,往往在划定生产生活空间后才思考生态保护问题,雄安新区则不一样,从一开始就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新区建设不能给“华北之肾”白洋淀带来污染,而且要修复和保护白洋淀生态环境,这是前提,是底线,更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然要求创新驱动、高端引领。雄安严格产业准入标准,限制承接和布局一般性制造业、中低端第三产业,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十分醒目。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过去一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捷足先登,众多央企抢先布局、自发集聚成“央企一条街”。新区规划纲要释放的信号更加明显:高新、高端、高精尖,敞开大门;高污染、高能耗,门都没有。

  “不做什么”,还包括“土地财政”。过去一些地方对“土地财政”形成依赖,低价征地、高价出让搞房地产开发,不仅直接推高了房价,还抬高了金融杠杆,导致产业结构失调。新区设立前后,对房地产依法管控,严禁炒房。严控房地产开发,建立严禁投机的长效机制,也成为新区规划纲要的一条重要原则。纲要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对于“不做什么”,还有一个层面。中央领导反复叮嘱:要保持历史耐心,把每一寸土地都搞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可仓促上阵、留下遗憾。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历史的教训同样警示,一些新区开发建设中,“大楼立起来,干部倒下去”,腐败问题必须高度警惕。雄安新区成立之初,河北省纪委就亮起“探照灯”,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不发生重大腐败案件。未来雄安清新明亮,干部做事更要清廉透亮,打造廉洁新区。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方向偏了,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起步开局之际,雄安新区尤需保持干事创业的冷静清醒。让时光作证,对历史负责,为后人负责。新时代看雄安,“雄安质量”一定不会令世人失望。(记者 张志锋)

责任编辑: 陈潇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86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