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雄安新区为历史文化遗存、老房子、老树等建档

2018-04-17 09:11:36 来源: 河北日报

  原标题:雄安新区为历史文化遗存、老房子、老树等建档

  让新区乡愁看得见留得住

  4月2日,容城县大河镇大河村的何会民将复制的60卷家谱谱系表派发出去后松了一口气。何氏在大河村是大姓,整个家族有500多人,何氏家谱从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了记载。“将来如果有个大家每年能聚在一起的场所就好了,讲家史、传家风,形成一个凝聚精神的港湾。”何会民眼神里充满了向往。

  乡愁也是历史文化遗存的一部分。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要求。为摸清历史文化遗存家底,今年初,新区开展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简称“乡愁行动”),调查登记能体现新区人民共同历史记忆的要素,涵盖老房子、老井、老树、剧场、戏台、名人祠堂等。

  以传承文脉和留住乡愁为目的,分类别、分层次地研究保护和活化利用策略,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再现典型的民风民俗,打造记得住乡愁的图景,让乡愁的根脉不因城市的建设而泯灭。

  全面普查,建档“存根”,使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有机融合

  雄县龙湾镇龙北村有一棵树龄600年的古槐,直径约1.5米,树干中空开裂。3月2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树干中上部分叉后,靠近路边的一股被撞断,两道铁丝将其缚住。

  据村民张同乐介绍,小时候,这棵树绿荫如盖,他和同伴们经常在这里玩耍。三年前,古树的树叶发干,后来又缓了过来,夏天依然很茂盛。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这乡愁,是有形的建筑、日常的物件,也是无形的民俗或技艺。

  “乡愁行动”是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制定新区规划和文化政策提供依据。业内人士指出,这也是继文物调查之后,在新区开展的又一次全方位的乡土文化调查登记和保护传承活动,主要是把与老百姓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承载人们乡愁尤其是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列为普查对象。

  本次普查,新区三县全覆盖。通过乡村普查、入户走访、现场踏勘、探访老人等多种方式,“乡愁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果,先期登记不可移动遗存592处、可移动遗存300多件(套),老房子、老井、老树、老磨盘、粮站、供销社、乡村卫生院、影院、戏台、桥梁、烈士墓等,一批承载着雄安新区人民共同记忆的遗存将陆续被建档“存根”。第二批遗存登记正在进行中。

  据省文物局调研员刘洁介绍,本次“乡愁行动”主要调查的历史环境要素,是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之外的反映地域历史风貌、构成地域特征、某一时期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风貌的构筑物和器具,具有内容种类丰富、要素形态多样、分布广泛、贴近生活生产等特征。这些遗存展现了雄安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新区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乡愁记忆。

  “新区这个新的城市要立得住,必须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力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将历史文物、文化风貌、古树名木、历史典故等整理成册,纳入新区地形图和规划编制底图,使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遗产活化,护用并举,赋予历史文化遗存新的生命和活力

  在容城县大河镇,有一处3米多高的高大门楼兀自矗立着,“张市粮站”四个大字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沧桑感。院墙和一排排曾经是粮囤的瓦房依然保存完好。

  大河镇张市村党支部书记邢三亲自看守着这座建于1952年的粮站。在粮站的院子里,邢三用席子围起了几个玉米囤,与粮站的老房相映成趣。

  雄安新区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筹备)负责人夏雨告诉记者,“乡愁行动”以传承文脉和留住乡愁为目的,通过保留历史文物、古物旧景和具有集体记忆的代表性景观要素,营造可以“生情”的景致,陈设引人怀念的“老物件”,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再现典型的民风民俗。

  根据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遗存,雄安新区将采取不同的活化策略。遗产活化是把遗产资源转换成为现代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传承的护用并举的治理过程。通过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整合、创新、传承和利用,重新建立起遗产与现代人生活的关系,赋予历史文化遗存新的生命和活力。

  新区有关部门制定了活化利用需要遵循的原则:保证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展现历史;结合重要建筑及开敞空间,巧妙利用,共同塑造空间氛围;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护与活化利用中的应用;落实绿色低碳、节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文化、文物、规划等多专业角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记者 张伟亚)

责任编辑: 孙文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851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