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雄安发布

【雄安一周年•文化篇】传承文化 打造“淀泊风光”的未来新城

2018-03-31 21:47:53 来源: 雄安发布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因新区的设立,雄县、安新、容城三县成为一个整体。

  从古代的民间音乐到民间社火,从宋八王墓地到民间艺术……数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同宗同根的人民,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历史与人文不断汇集、交融,为世人留下了一系列文化遗产和古迹名胜。

  在白洋淀这片“丰腴”的土地上,也曾滋养出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以芒克等诗人为代表的白洋淀诗群,以及抗战时期无数血与火熔铸的红色文艺更是广为传颂。芦苇、白洋淀一次又一次被载入中国文学史。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曾公开指出,雄安新区要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红色文化、北方水乡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建立博物馆、图书馆等系列公共文化设施,努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

  今天,阳春三月的白洋淀,碧水映天,片片苇田黄中泛青。曾有诗人赞叹,“白洋淀的广阔空间,似乎就是为展示时间的流动……四季更迭,铺陈特有的颜色。” 游人们流连忘返之际,也在期待那座充满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未来新城。

  文艺创作:立足本地 再现雄安崭新人文历史风貌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孙犁纪念馆。刘向阳摄

  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文化先行”的理念就被摆在了重要位置。雄安历史文化中开放包容、厚重大度的文化精神,自然生态与民俗生态相融的独特的白洋淀文化,都为文艺作品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众多革命文艺工作者,以抗战为题材,创作了《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等大量脍炙人口、享誉全国的文学作品。

  过去的一年,在水秀人灵的雄安新区,一批当代文人学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清新质朴、细腻真实的笔触,将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北方水乡文化进行了文艺再创作,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现实题材文艺精品力作。

  安新县作协自成立以来,立足白洋淀,继承荷花淀派“贴近生活、歌颂人民、追求真善美”的文学传统,通过作协会刊《水淀风来》,刊发本县文学爱好者作品800余篇,既对白洋淀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生活方式进行了全面展示,也集中反映了当代白洋淀人崭新的精神风貌。

  成立于2012年的容城县戏剧协会,2017年自编、自导、自演的河北梆子剧目《铁骨诤臣杨继盛》,荣获了第14届中国戏剧奖河北省评选一等奖,并三次到中央电视台参与节目录制。

  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正在创作的三卷本长篇小说《积健为雄》,以雄安为背景,抒写近二十年中国人的成长与希望,他说:“虽然平时住在北京,但燕赵大地一直在召唤我,尤其是雄安新区的设立,让我特别迫切地希望投入其中,这是雄安故事,也是中国故事。

  安新县作协自成立以来,立足白洋淀,继承荷花淀派“贴近生活、歌颂人民、追求真善美”的文学传统,通过作协会刊《水淀风来》,刊发本县文学爱好者作品800余篇,既对白洋淀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生活方式进行了全面展示,也集中反映了当代白洋淀人崭新的精神风貌。

  非遗传承:摸清家底 继续优秀文化的发展与弘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鹰爪翻子拳。李根摄

  雄安“容”天下,京津“冀”未来。在最好的时代,遇见雄安、记录雄安,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希冀。

  为彻底摸清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探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2017年9月,雄安新区在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随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显示,雄安新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12项,有210项呈活态存在。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传统音乐、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占总数的88%。

  古朴悠扬、气势雄浑,有燕赵慷慨悲壮之风,保留了古典民族音乐风貌的雄州古乐曲,2003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可追溯至至北宋年间、发端始于“岳式散手”的鹰爪翻子拳,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传承上百年,始于明末清初,保留了明清时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的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唐尧文明,被称为“雄州三宝”之一的雄州黑陶;兴起于四百年前,象征富贵吉祥的雄县民间艺术米家务纸花;数百年来,被称为“双堂盒子”技艺的雄县双堂焰火会……一大批雄安优秀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弘扬,将对新区文化建设起到增强自信、厚植底蕴、强根固本的重要作用。

  “加强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是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普查,将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彻底摸清,为新区开工建设前这一地域的地方传统文化样貌留下历史存照。”普查工作项目牵头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齐易说。

  留住乡愁:建档“存根” 实现乡愁的活态保留和传承

容城北郑村的传统民居。刘向阳摄

  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进程中,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崭新的长足发展。如何贯彻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从而逐步形成兼容京津冀文化精神、富于时代风貌的新区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018年初,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新区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将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承载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文化记忆列为普查和保护对象,分门别类将老房子、老井、老树、老磨盘、供销社、乡村卫生院、影院、戏台、桥梁、水闸、水塔、雄县佐各庄烈士墓、安新端村惨案遗址、雁翎大刀、大田庄村苇编字花席等承载着雄安人民共同历史记忆的遗存建档“存根”,共登记不可移动类遗存592处,可移动类遗存345件(套)。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为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雄安新区管委会将各类历史遗存与规划建设有效衔接,充分尊重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要素,科学合理地保护与传承,延续地方历史文脉,传承乡土文明,让新区建设获得广大群众的情感与社会认同。

  “此项工作是开放式的,不限制时间、不限制内容、不限制形式,及时发现,随时报告,我们将根据后续情况,对登记遗存及时调整补充,实现乡愁的活态保留和传承。” 雄安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

  考古勘探:研究保护并重为新区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容城南阳遗址。李根摄

  新区三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显示,三县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89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新石器时代早期容城县磁山遗址、容城南阳遗址和宋辽古战道。考古调查与发掘,最终是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好雄安新区的考古工作,协调好文物古迹的发掘与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雄安新区成立一年来,国家文物局与河北省相关单位在雄安新区的考古调查与勘探中紧密协作,在2017年考古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各项考古工作,目前已经完成2000平方公里的考古调查和文物保护专题报告编制工作。当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雄安新区起步区2018年度考古工作方案、雄安新区考古调查2018年度工作方案、雄安新区环境考古工作方案、雄安新区南阳遗址2018年度考古工作方案,项目的批复为大力推进雄安新区文物保护工作,保障雄安新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起步区考古勘察和试掘、环境考古、激光测绘调查以及宋辽边关地道、燕南长城等项目的保护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近期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组织考古队员在安新县大王镇向村东南遗址进行勘察时发现了墓葬和一些宋元时期陶片、瓷片以及遗物碎片,关于遗址形制、格局、范围、性质等要以将来的发掘结果为准。

  “开展雄安新区环境考古工作意义在于,以白洋淀区域为重点,以研究环境演化及人地关系演变为主,充分考虑河湖水系演化对人居环境、聚落分布等的影响,为雄安新区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负责人表示。

  据悉,河北省文物局正在构建雄安新区博物馆体系,在历史维度上重点突出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2500年前的燕国文化、千年前的宋辽边关文化、近代的红色文化,并有选择地建设专题博物馆、主题遗址公园。

  今天的雄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如椽巨笔的擘画下,这片古老而沧桑的大地开始渐露新容;今天的雄安,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传统与创新在这里融合;今天的雄安,这块孕育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久远历史文脉的热土,正在开启一段崭新的文化创建之旅。(王明空)

责任编辑: 皇甫黛纳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241412984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