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的感觉真好——硕士女副乡长的雄安日记
中国雄安官网3月31日电 题:被需要的感觉真好——硕士女副乡长的雄安日记
中国雄安官网记者 陈潇 王京卓 王永康
我一直期待着你我相遇,虽然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曾在心里无数次想象过你的模样,虽然它无法清晰;我还不知道你身在何方,在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组工干部的这一年里,你在你的世界里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今年(2017)设立雄安新区后,我们着实的忙碌了一阵,你知道我有多骄傲,多想跟你“炫耀”么?我有这么多努力而又美好的瞬间,你没有陪我一起走过;我真的希望你能快快出现,我们做彼此身旁的一株木棉吧,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爱着彼此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史润夏
这是2017年的“七夕”史润夏写给未来恋人的一封情书。三个月后,史润夏走出雄县县委组织部办公室,来到雄县最北部的北沙口乡,担任副乡长。
史润夏讲述在雄县工作的故事。王永康 摄
宣布设立雄安新区的那一刻感觉“自己中了大奖”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7年4月1日19点,当时还在组织部工作的史润夏和往常一样,把电视频道调到中央一台。不同的是,她知道这天的新闻中会说到自己的家乡。白天,新华社受权发布的稿件一出,史润夏就把消息转到了微信朋友圈,收获赞声一片。
“那一刻乐开了花,特别激动,感觉中奖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心情,史润夏仍难掩兴奋。她说,一开始报考公务员就是想干一番事业,雄安新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在亲朋好友眼中,如今的史润夏正走在新时代奋斗的大道上。雄安新区设立之前,对于她的选择,许多人并不以为然,这些人中也包括她曾经的恋人。在他们看来,史润夏似乎有些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毕业,考上了央媒的事业编,可以解决北京户口,还有机会分房,最终却选择回家乡的县城去做基层公务员,这似乎很难令人理解。
“保定离北京很近,也许是北京的‘虹吸效应’,家乡很缺乏人才,导致发展比较缓慢。我作为一个保定人,有保定户口就可以了。”2016年的夏天,过完26岁生日,拍过毕业照,离别曾经的恋人,收拾好行囊,史润夏告别校园,走进雄县县委组织部的办公室,正式报到。
去最基层的地方接接地气
2017年10月,在组织部工作一年多后,史润夏顺利转正。上级领导找她谈话时,她表达了去乡镇工作的意愿。
“自己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来没有过乡镇工作经验,想补上这一课,想到最基层的地方接接地气,看看老百姓到底是怎么想的,对以后工作的开展都有好处。”日记中的一段话,道出了史润夏当时的想法。
刷着绿漆的墙壁,摇晃的板床,一张桌面开缝的书桌。这里是史润夏在北沙口乡政府的办公室,也是她的宿舍。史润夏说,这样的摆设她只在老电影中见到过。打开微信朋友圈,史润夏看到的是百公里外,昔日的同学在欢乐谷、朝阳大悦城、三里屯玩耍的照片。
“她们去玩的地方,也是我上学时经常去的,刚开始也是有一点点失落。”不过,这种失落在一次小意外后一扫而空。
“乡镇工作的节奏和在组织部完全不一样,村里开会,给你打电话,可能就需要你一脚油门赶过去。”就是这一脚油门,史润夏开车赶往自己分包的南沙口村时,在坑洼的路上,爆了左前轱辘。
那时的史润夏觉得自己和乡镇有些格格不入,连路况都不熟。爆胎之后,她一只手一直往右打着方向盘,硬是把车开到村委会。散会后,又把车开了回去。就在车回到乡政府那一刻,眼前的情景让她很是感动。
“我们单位的六个哥哥,从他们的车上拿出千斤顶,大伙一块帮着换上新车胎。当时要是去修车厂,我还真找不到。”原本一件闹心的事,拉近了史润夏与同事们心与心的距离。
“你去老百姓家里,跟他们盘腿坐在炕上,跟他同喝一壶水时,他们最放松,最信任你。你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史润夏在日记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