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坚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深刻认识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的重要意义
四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日益显现,规划纲要确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目标顺利完成。就河北而言,坚持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取得明显成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扎实推进,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冬奥会筹办工作顺利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注入了强大发展动能。
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接续努力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做到“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做,一茬接着一茬干,发扬工匠精神,不留历史遗憾。
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补齐短板、加快河北发展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目标的关键支撑。数据显示,京津已经成为河北技术成果供给的重要源头,河北在与京津的多领域对接协作、融合融通中集聚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和把握这一变化,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我省要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坚持高质量借力、高标准借势、大力度改革、多领域开放,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深化协作合作、拓宽协同领域、健全协同机制、提高协同实效,不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
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是全面深化改革、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的内在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担负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过去几年,以重构新机制为重点,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税收收入分享办法,破解了地区间企业转移接收利益分享难题;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采用“442”分配方式,试点跨区域发展新兴产业初见成效;“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异地监管审批新模式领跑全国……京津冀三地在人才合作、技术协同开发转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制度改革新成果。今后,这些具有突破性、开创性的体制机制创新还要进一步拓展完善。同时,面向新领域、解决新问题,也需要我们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在更广范围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多制度创新成果。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突出顶层设计、协调联动。加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力度,加强与国家有关方面和北京市联系沟通,共同研究确定疏解清单、疏解项目、疏解途径,推动更多项目和企业加快落地。制定新一轮重点领域三年滚动计划方案,力促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强规划引领、深化顶层设计协同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的基本保障。京津冀三省市要按照中央部署,在目标任务、重点举措、示范试验、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共享、体制机制协调创新等重点方面,明确阶段性目标,强化保障机制,确保协调联动更加顺畅有效。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空间结构、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部署,深化规划内容和完善规划体系,认真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围绕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构建合理城市空间布局。结合区域文化、自然景观、时代要求,形成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坚持数字城市和实体城市一体建设,充分引入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智能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绿色低碳新区。以先进适用和前沿技术为引领,以战略需求和现实需求为支撑,以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创新度的高端高新产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区。布局高效交通网络,落实职住平衡要求,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开放发展先行区。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在疏解与承接中寻求共振点,坚持成本收益对等原则,拓宽市场机制应用范围,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提供保障支撑。发挥好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的创新引领作用,筛选引导更多产业升级转移,吸引高端高新产业向雄安新区聚集,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优质项目向河北布局、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协同向纵深拓展。以中关村为龙头,争取建设京津冀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高层次人才流动使用、技术研发交易、创新资源平台共享、科技投融资等产学研全链条一体化的改革试点。构建网络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组建由三地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组成的创新服务联盟,优化创新环境。加快建立以产业化和市场绩效为导向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推进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管理改革,切实落实好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举措,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互利共赢,健全区域公共服务共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京津冀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重点针对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碳源功能区等开展生态补偿,对为生态屏障建设作出贡献的地区,加大财政支持和公共资源配置倾斜力度。建立京津冀区域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提高生态补偿效率,有效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共治共享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疏解转移的产业企业、就业人口,要在工资待遇、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提高承接承载吸引力,加快建设承载承接平台。针对河北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缩小并逐渐消除与京津落差,为各生产要素在京津冀区域自由有序流动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聚集环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高素质适用人才是关键。一是瞄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多层次人才分类施策、人才发展环境全方位改进原则,把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积极性主动性,探索适合各自岗位需求的人才引进培养方式方法。二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落实好优化营商环境各类法规承诺,畅通政府与企业信息沟通渠道,坚决破除各种隐形障碍,聚焦企业发展难点痛点,对症施策,解决到位,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三是多管齐下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围绕产业技术升级需求,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京津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河北企业深入合作,推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形成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打造产业创新团队,依托企业和各类创新平台、园区基地、重大项目等,借力京津人才密集优势,加强院士工作站、海外人才创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发展壮大河北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搭建区域科技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京津冀科技人才市场、人才协调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和高级人才运营中心等,加强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员的联合培养与合作交流。(田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