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又环保!雄安这个宝要“收”好
近日,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雄安新区安新县寨南芦苇收购点开张,为百姓增收的同时,也为白洋淀区域环境改善助力,成为破解芦苇治理难题的有益探索。
曾经的“芦苇宝”,雄安新区“新烦恼”
手工艺人在制作芦苇画。新华网王立鹏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未来的雄安新区,将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宜居城市。
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着力解决影响全局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统筹流域治理和区域治理,全面提升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雄安的环境治理刻不容缓,首当其冲的就是被称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
雄安新区芦苇。李根摄
白洋淀自古以来就有“一淀芦苇一淀金”的说法。芦苇编织产业一度是淀区群众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苇制品销往大江南北,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
但近年来,芦苇编织产业严重萎缩,收割芦苇人工费与其市场价值出现倒挂,芦苇因收割、管护不到位,退化严重,部分芦苇残体倒伏在水中腐烂,直接污染白洋淀水质,造成水质富营养化,芦苇不兴利反而生害,甚至成为雄安新区相关政府部门的新烦恼。
如何能把污染源转换为新宝贝?2017年9月,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曾发布“英雄帖”,希望寻找能人,对芦苇综合利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芦苇经济效益,保护白洋淀生态。
芦苇有销路了:一天能卖200多
工作人员将收购的芦苇进行打包。李俊萱摄
“芦苇之乡,甲于河北”,白洋淀是我国芦苇的重要产地,以数量庞大、皮白质优而享誉全国,芦苇可用于编席、打箔、造纸等。收割芦苇、制作芦苇产品曾是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但近年来,芦苇和苇制品价格低,使百姓收割芦苇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如果芦苇不收割,大面积闲置在淀里,容易造成火灾隐患;次年芦苇长出以后,有绿有黄的,不好看、不美观;再说芦苇腐烂在淀里,对水质也有污染。”安新县寨南村村主任张克强说,“现在设立收购点了,有利于改善环境,也增加了老百姓收入。收购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立等可取,加入的农户逐日增多,已有100多户苇农参与。老百姓收割一天的芦苇,能卖100多、甚至2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