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北日报

廊坊与通州武清共同打造协同发展试验田

2018-02-09 10:16:32 来源: 河北日报

  牵住功能疏解“牛鼻子” 拓展协同发展新领域

  廊坊与通州武清共同打造协同发展试验田

制图/展茂光

  1月18日,北京通州区、天津武清区、河北廊坊市共同签署通武廊科技创新合作备忘录,推动三地在科技创新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入。据悉,通武廊三地将在天津武清区京滨工业园周边建立区域联动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创新产业平台。这是继去年8月联合举办“2017年通武廊协同创新创业大赛”,9月份共同签订通武廊科技合作协议之后,三地在科技创新领域深化合作的最新进展。

  在前不久召开的廊坊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上,廊坊进一步明晰“与京津一体化发展的创新驱动经济强市”发展定位,自觉站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强化服从服务意识,瞄准一体化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标准,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廊坊最大、最现实的机遇。廊坊市与通州区、武清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具有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基础优势和良好条件。”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表示,廊坊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严格落实各项管控要求,紧盯京津规划修编、功能疏解、产业转移主动对接,努力在重点领域合作上实现新突破,并以通武廊作为协同发展“试验田”,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探好路、当先锋、做示范,当好全省推进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2017年2月,通州区、武清区、廊坊市正式签署《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明确在加强顶层谋划和规划对接、构建便捷高效交通网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产业协作水平、搞好大运河保护开发、深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合作、加快公共服务统筹发展、强化组织推动等8个方面开展对接合作,促进通武廊一体化发展,打造协同发展试验示范区。

  围绕顶层设计、聚焦整体架构,廊坊确定了建设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等“三区一地”的发展定位,把“大智移云”确立为首位产业,着力打造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产业、大数据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精准承接产业转移,构筑起与京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

  推进交通互通互联,通武廊三地全面加强规划对接机制,加快构建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在公路工程建设、联合执法行动、“公交一体化”等领域推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互促互补,全力提升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目前,三地已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武清城区18条线路和廊坊全市35条公交线路均可使用标有“交通联合”标识的京津冀互通卡刷卡乘车。

  在生态环保领域,三地环保部门共同加强污染源头管控,在日常监测、监管执法、应急响应等方面强化联动,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携手并肩打好蓝天保卫战。他们还加快推进三地雷达监测站点建设,推动三地大气数据实现实时监测、实时分析;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三地明确建立上下游协同治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定期公开跨界河流水质及治理情况,开展联合执法,联合排查,共同改善跨界河流水环境质量。

  强化区域科技合作,力促三地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通武廊三地联合启动了“通武廊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通过开展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开放、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联合构建人才高地、科技金融合作、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等五大专项行动,力争全面提升三地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使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更加完备,地区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高。

  2017年12月19日,通武廊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发放仪式在廊坊市举行,首批共有29名人才获得“绿卡”,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持卡人可享受三地人才互认,共享部分公共服务,有效解决人才在三地工作、交流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年来,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合作程度不断加深,通武廊“1+1+1>3”的聚合效应初步显现,成为三地全面提升协同发展质量的先行示范区。截至目前三地共签署各类合作协议30余个,合作领域已扩展到教育、卫生、人才、文化旅游等各领域。

  通武廊小“试验田”合作多点开花,廊坊与京津协同发展的大格局逐渐清晰——强化“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格局,扎实推进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把14家开发区建设成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积极引进京津高端项目、创新资源,共建科技园区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着力构建“2+1+8”现代产业体系,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引进京津资金1703.4亿元;建立区域大气、水污染防治协作联动机制,完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协商制度,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京津的梯度差进一步缩小……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廊坊全面提升协同发展质量,正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多方面,呈现出与京津深度对接合作的崭新气象。(通讯员王洋洋 记者孙占稳、解丽达)

责任编辑: 孙文娟
关键词:
+1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我网立场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新闻
0200200301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8092751